
张若虚简介和名言名句
张若虚(约670年—约730年),扬州(今江苏扬州)人,唐朝诗人。 曾任兖州兵曹。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包融并称为“吴中四士”。《春江花月夜》为其代表作,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,享有“一词压两宋,孤篇盖全唐”之名。 1、五情形怜月冷,三千愿望对星流。前尘影事皆如幻,浩气当初贯斗牛。——张若虚 2、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——张若虚 3、俗侣花间蜂又蝶,仙朋波面鹭和鸥。至今尚羡袈裟客,竹杖芒鞋任远游。
张若虚(约670年—约730年),扬州(今江苏扬州)人,唐朝诗人。 曾任兖州兵曹。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包融并称为“吴中四士”。《春江花月夜》为其代表作,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,享有“一词压两宋,孤篇盖全唐”之名。 1、五情形怜月冷,三千愿望对星流。前尘影事皆如幻,浩气当初贯斗牛。——张若虚 2、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——张若虚 3、俗侣花间蜂又蝶,仙朋波面鹭和鸥。至今尚羡袈裟客,竹杖芒鞋任远游。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-1872年3月12日),初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晚清时期政治家、战略家、理学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。 曾国藩的崛起,对清王朝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,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,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。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。 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,主
张之洞(1837年9月2日-1909年10月4日),字孝达、香涛(一说号香涛),时任总督,称“帅”,故时人皆呼之为“张香帅”,晚清名臣、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。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,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。后世将其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。 政治上,他主张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。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、大冶铁矿、湖北枪炮厂等。 教育方面,他创办了自强学堂(今武汉大学前身)、
1、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,那就找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,生活本来就这么简单。 2、没人能插手你的人生,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,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。 3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后会有两种结局,要么自己累死,要么让别人整死。 4、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有多大,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。 5、如果你在背后议论我,那只能说明,我活的明显要比你精彩许多。 6、无论发生什么,都别辜负自己。 7、扬言要挥霍青
1、不管雨下多久,最终彩虹总会出现,不管你有多难过,始终要相信,幸福就在不远处。 2、很多时候,你愿意讲给别人听的,大概是那些很想,却再也没有机会告诉以前的自己的话吧。——《肖申克的救赎》 3、三观不合真的不能做朋友,因为思想,经历,感官,全都不一样,就像我说大海很漂亮,你却说淹死过很多人。 4、每个人都阴暗面,虚伪面,有什么好奇怪,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,喜欢就交流,不同就陌路。 5、其实活着还真
1、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,痛而不言是一种修养。过往不恋,未来不迎,当下不负,如此安好。 2、我觉得成长就是从前我难过的时候油盐不进,茶饭不思,现在能一边流泪一边去厨房给自己下碗排骨面,还不忘加俩荷包蛋。 3、没有人关心你付出过多少努力,撑的累不累,摔的疼不疼,他们只会看你最后站的是什么位置,然后羡慕或鄙夷。 4、父母说的许多大道理,不如吃一亏来的经验多。 5、女孩子一定要明白,真正爱你的人,会督促你
张廷玉(1672年10月29日—1755年4月30日),字衡臣,号砚斋,安徽桐城人。清朝杰出政治家,大学士张英次子。 康熙朝,官至刑部左侍郎,整饬吏治。雍正帝即位后,历任礼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吏部尚书,拜保和殿大学士(内阁首辅)、领班军机大臣(首席军机大臣)等职,完善了军机处制度。乾隆帝即位后,君臣渐生嫌疑,晚景凄凉,致仕归家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卒于家中,年八十四,谥号“文和”,配享太庙,是
薛涛(约768年—832年),字洪度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唐代乐伎、清客,蜀中女校书、诗人。 薛涛八九岁通诗律,居浣花溪,创薛涛笺。 薛涛与卓文君、花蕊夫人、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,与鱼玄机、李冶、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,流传诗作90余首,收于《锦江集》。 1、枝迎南北鸟,叶送往来风。——薛涛 2、谁言千里自今夕,离梦杳如关塞长。——薛涛 3、但娱春日长,不管秋风早。——薛涛 4、风花日将老,佳
张九龄(673年~740年)字子寿,号博物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市)人。唐朝开元名相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诗人,西汉留侯张良之后,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。 张九龄聪明敏捷,善于属文。唐玄宗即位,迁右补阙,得到宰相张说奖拔,拜中书舍人,迁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迁中书令,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。他举止优雅,风度不凡。富有远见卓识,忠耿尽职,秉公守则,直言敢谏,选贤任能,不徇枉法,不附权贵,为“开元之治”作出了
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科普书真的不好写。 盖因此类书籍要么过于“科”,对于专业理论无法透彻阐述;要么过于“普”,失却严谨和深度,读之难有收获。也正因此,国内科普书少有,国人也苦于无书可读,只能去翻看译自海外的作品,总觉因为文化差异而差那么一层窗户纸。有国内学者愿意写作此类书籍,提高素养,开启民智,实为幸事! 本书篇幅不长,通过四个部分简述了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果和正在探讨的前沿问题。难得的是,
近期评论